旺報【本報訊】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曾斷言,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卻不能輸出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正因為這樣的焦慮,中共第17屆六中全會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主軸,進行了4天的討論,希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管理制度、完善政策保障機制、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簡單而言,就是要尋找一條解決文化問題的政治途徑,但是對文化稍有關注的人都了解,在政治陰影下,文化就不可能茂盛的發展,要讓文化百花齊放,唯一手段就是政治不干預;在干預的現狀下,就要逐步鬆綁。
大陸自從文化大革命以後,傳統文化幾乎全面中斷,近幾年即使稍有恢復,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國國家博物館前的孔子雕像,擺放幾個月後,又不知原因的被移除,有網友戲稱「孔子功高震主」,也有網友說「孔子的價值觀未必適合未來中國」。一尊雕像命運如此乖舛,說明了大陸「政治主導文化」的現實。
六中全會討論文化建設問題,據中共中央黨校張希賢教授的看法,目的在於解決「三個不適應問題」:文化水平和綜合國力不適應、文化發展和經濟增長不適應、文化增長和國民素質要求不適應。簡單說,就是國民的文化水平不夠,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趕不上國家的世界地位。
這種情況台灣也曾經發生過,為了提升國民生活素質,政府和民間大力提倡「排隊運動」、「禮貌運動」,要時常說「請、謝謝、對不起」,這些運動當初發起時很好笑,但是30年下來,已經成為國民的習慣,也是大陸觀光客到台灣來印象最深刻的「景點」,多少可生潛移默化之效。
當然,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只是淺碟型的禮儀運動,台灣文化曾歷經數度巨大地淬鍊,才凝聚成今日多元的樣貌。大的方面來說,台灣文化揉合了中國傳統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民國精英和大江南北形形色色的地方文化,以及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才展現出如今多元的樣貌,比較有代表性的團體像「雲門舞集」、「明華園歌仔戲團」、「亦宛然掌中劇團」,甚至電音三太子,都可以代表台灣多元文化的一角。
學術性的團體,像是由唐君毅、牟宗三、錢穆、徐復觀所代表的「新儒學」,不僅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體現著中國文士與時俱進、不苟權勢、堅守志節的作風。近10年來因為宗教風氣所帶起來的禪修風氣,似乎能直追唐宋時代的禪風,由傅斯年一脈相承的西方自由主義,也在台灣枝葉茂盛,成為主導台灣政治社會文化發展的主流思潮,這些都是文化綻放的展現。
然而,這些文化的揉合不是一朝一夕衍生而成。民國67、68年間,正值台灣經濟起飛年代,發生了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鄉土文學論戰、校園民歌興起等等。這一連串的運動並非偶發,而是在經濟起飛、政治困頓時刻,人民亟思突破牢籠束縛的一連串解放行動。以鄉土文學的論戰為例,當時流行有所謂西方的現代文學、大陸來台的軍中文學、日據時代的日式文學、台灣本土的鄉土文學。政府最後沒有採取壓制的手段,不但讓文化完全鬆綁,而且蔣經國採取一連串的開放黨禁、開放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的民主改革,才有今天文化蓬勃發展的現象。
中共六中全會著眼於透過改革文化體制來推動社會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除了國民文化素質要趕上經濟發展的水平外,當然也希望在國際間能夠有話語權,這就必須仰賴文化的提升和傳播,最近大陸在全世界推廣孔子書院,已經有500家的規模。台灣文建會主導的「台灣書院」也先後在紐約、洛杉磯、休士頓開幕,也只能簡單教授中文華語,其實很難把蘊含中華文化特質的藝術或文創品傳揚出去,原因無他,官辦而已。
文化的興盛,政策保障、市場機制當然重要,文化當然也不只是國民生活水平或國際話語權的問題而已,文化是人的思考與生活方式。一個國家如果對於自己的傳統文化都還不能完全接受,對西方文化也只選擇性接受馬列主義一家之言,對四通八達的網路又採取高度管理的態度,深怕人民接受西方資本主義。這樣強勢的政治作為如何能夠理出有活力與創造力的文化戰略?文化要得到充分發展,要略無他,鬆綁而已。春秋戰國時代如此、魏晉南北朝時代如此、五四運動以後如此、台灣鄉土文學論戰時曾經如此,大陸又何能例外?




熱門關鍵字: 線上免費A片 A片下載 免費線上A片 lv2011門市新款目錄, gucci官網,